发布时间:2020-01-16 18:44 浏览:
这是一个需要和供应商深入沟通的关键点,答案取决于您的具体要求与厂家现有能力的匹配度。
在以下情况下,共用模具的可能性较高:
规格完全一致:如果您定制的加长螺丝的头部形状、螺纹规格、杆部直径等所有关键尺寸,与厂家已有的标准品或为其他客户开模的产品完全相同,仅仅是长度不同。
可能性分析:这种情况下,有可能会共用部分模具(如头部成型模),但为适应新长度,仍可能需要新增或修改部分模具(如打长杆的模具)。完全不加修改直接共用的可能性较低。
“家族系列”产品:如果您需要一系列长度不同但其他规格完全相同的螺丝,聪明的做法是一次性将所有规格委托给同一家厂家。厂家通常会为整个系列设计一套具有高兼容性的模具,通过更换少数几个模仁或调整工站来生产不同长度,从而将模具成本分摊到整个系列上。
关键尺寸相同:即使总长度不同,但如果螺丝最复杂、模具最贵的部分(例如特珠的非标头部)与现有模具产品相同,那么这部分昂贵的模具费用就可以省去。
结论: “完全共用”现有模具生产一个不同规格的新零件通常很困难,但通过战略性设计和与供应商协同规划,可以实现“部分共用”或“系列化开发”,从而大幅降低单品的模具分摊成本。
除了探讨模具共用外,以下是一些更具体且有效的策略:
优先选择标准要素:即使螺丝需要加长,也尽量采用标准的头部型制(如内六角、盘头、扁头)、标准的螺纹规格(如M4, M5, M6)和标准的牙距。模具厂拥有这些标准件的成熟模具方案,成本远低于开发一个全新怪异的结构。
采用“小杆”设计:如果结构允许,将螺丝杆部(无螺纹部分)的直径设计得略小于螺纹直径。这不仅能节省材料,更重要的是能显著降低冷镦成型时的变形抗力,减少模具损耗,甚至可以用更少工站完成生产,从而降低对复杂、昂贵模具的需求。
避免非必要的复杂结构:例如,在杆部增加滚花、凹槽等特殊结构会急剧增加模具的复杂度和成本。除非功能必需,否则应尽量避免。
提供明确的技术要求,但保持灵活性:清楚地告诉供应商螺丝的功能需求(如连接强度、旋入材质、装配空间),而不仅仅是图纸尺寸。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可能会在满足您功能的前提下,提出更经济、更易于生产的修改建议。
主动询问“相似模具”:直接向供应商提问:“是否有类似规格的现有模具?我的设计能否通过微小调整来适配它们?” 这能直接切入“模具共用”的主题。
协商公差:适当放宽非关键部位的尺寸公差。极高的精度要求意味着更高的模具加工成本、更频繁的模具维修和更低的产品良率。一个合理的公差带能有效控制成本。
获取详细的模具费报价:要求供应商将产品单价和模具费分开报价。了解模具费的构成,有时一次性买断模具比分摊在单价里更划算(尤其对于长期、大批量生产)。
扩大订单数量:这是最直接的方法。模具费是固定成本,生产数量越大,分摊到每个螺丝上的模具成本就越低。
系列产品集中生产:如前所述,如果未来需要不同长度的系列产品,尽量集中在一家供应商处同时或连续生产,以最大化利用模具投资的效益。